本期要点
如何停止把友善待人(如和蔼、慈悲、讨人喜欢等)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。
原来你就是“老好人”
星期五 办公室的一段对话
“小卡,周天可以帮我加一下班吗?我家里有事实在走不开,找不到其他人替我了,拜托!”
“好吧……”看着同事小丽极为难诚恳的眼神,小卡虽然极不情愿,但还是说出了这个词。
“比起小丽的家事,自己原定的朋友聚会,是可以改时间的吧。”小卡这么安慰自己。
星期六 KTV给大张接风
“小卡,我们先走了,家里有事得先回去了,你陪大张再唱一阵哈!”
“好呢……”虽然自己早就困到眼皮打架、明天还得替同事加班,但想到此刻不能扫了大张的兴,小卡只得强打精神,又点了几首歌。
星期天 办公室加班
因为头一天没有休息好,小卡一身疲惫的来到公司。
“小卡,你给我的这组数据不对啊,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在加班?明天就要汇报了!”
检查了许久之后,发现小丽最开始的材料就有问题,打电话想询问小丽怎么回事,却只有“嘟嘟嘟”无人接听的声音。小卡只得硬着头皮重新把材料梳理一遍,想着结束工作又得到深夜了,但是帮人帮到底啊……
以上是一个典型“老好人”的生活片段,不停回应别人的请求,而忽视自己的需求。但被问到为什么在超负荷状态下还不去拒绝的别人的请求时,ta给出的理由是……
“不太好吧,我怕会影响我们的关系……”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本想延续栏目(尽量)严肃例证的道路,但专业文章对“老好人”并没有定义,大家常见的“讨好型人格”、“取悦者”、“people-pleaser”、“pleasing-people”也没有在学术文献中留下踪迹,只是媒体喜欢提到的一个词汇。当然,没有专业名词不代表不存在这个群体,何况这种处事方式给不少人带来困扰,前几期提到的《可爱的诅咒》,就是专门为“老好人”写的一本心理学书籍,本文大部分讨论也是基于此书。
把友善待人(如和蔼、慈悲、讨人喜欢等)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人们。
— 《可爱的诅咒》 雅基·马森
以上引文是《可爱的诅咒》一书中对“老好人”的定义,在书中这种人被称为“可爱的人”。“可爱的人”总是彬彬有礼、十分有趣、让别人觉得愉快、不会让他人失望。但这些和谐的表象并不意味着“可爱的人”是快乐的,他们的行为受着一些规则的制约:“要让别人喜欢自己、爱自己并接受自己,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”。
当然,“老好人”们是会从完美的行为中获益的,不然不会继续这些行为。比如由奉献带来的精神满足、他人对完美自己的认可和崇拜……如果你是一个“老好人”,那么你需要思考,你的精神收获是与付出的劳力相匹配吗?你的生活是否受到了干扰?大家对你的付出习以为常的时候,你可以平静的接受大家视若无睹的状态吗?大家对你的友善习以为常的时候,你可以永远不发脾气吗?
“老好人”的形成原因
心理学总是强调个体的早期经历,“老好人”的形成也和早期经历息息相关。
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早期经历重要的原因:个体在认识新鲜事物初期,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考、行为、判断,而这些思考、行为、判断之后会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。(此处的早期并不特指孩童时期,因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不总与年龄相匹配)
另一方面,个体在认识新鲜事物初期,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,这些能够接触到的元素都是重要的,因为它们极可能成为我们认识其他事物的支点。
打个比方,刚出生的小婴儿的世界包括什么?父、母、口中的奶嘴、手边的玩具、床,没有了。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五个元素,所以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出现问题,对小婴儿都会有很大影响。假设母亲因为过于年轻而没有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,不知道怎么去爱护小孩,总是不自觉回避接触婴儿,那么婴儿很容易感受到拒绝;这种状况下,婴儿手中的玩具突然被拿掉了!对小婴儿来说,ta生命中占2/5重要性的东西突然就“没有”了!这该怎么办?且由于个体早期的感情是单一纯粹的(只有简单的几种形式),被拒绝的难过和恐惧很容易被放大……突然感觉得给我小侄子道个歉,对他太凶了,但看到他故意把玉米粒扔地上我真的想要原地起飞= =
回到“老好人”是怎么形成的问题上,电影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部分重现了“讨好型人格”形成的过程。后期松子为了“满足”他人需要,没有底线、不计后果,已经算得上边缘型人格障碍了,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。
松子有一个生病的妹妹,整个家庭的注意重心几乎全部在妹妹身上。松子很敬爱父亲,想要获得父亲的爱与陪伴,但父亲买的礼物从来只有妹妹的份,父亲的时间总是给妹妹的,此外父亲总是要松子考虑无法正常生活的妹妹的感受。
松子角度:明明和妹妹差不多年龄,也是父亲的孩子,但是父亲的关注点永远不在自己身上。父亲不爱自己,妹妹独占了父亲的爱,妹妹使自己的童年悲惨。
理性成人角度:父亲的区别对待虽然有点夸张,但似乎可以理解。他对松子的妹妹怀着极大的愧疚心,因为没有办法给她完整的正常生活,所以拼命用其他方式补偿她。但是松子还有母亲呀,松子也可以和妹妹玩耍啊,没必要一味执着于父亲的认可。但遇到这种情况真的会这么理智吗?多少成年人一样在追求家中长辈的认可呢。
松子十分珍惜和父亲少有的相处时光,一个偶然的鬼脸拉近了她和父亲的距离——父亲笑了,从此她经常用鬼脸去换取父亲的笑。
松子角度:父亲因为这个鬼脸笑了,并且只要我做这个表情就能让他笑!
理性成人角度:无语。这父亲也真的令人无语。
七八岁之前,孩子经常依赖“奇幻思维”来思考问题,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这个世界以为周围人的行为,即“我做了……后,别人才会……”(这个问题在《可爱的诅咒》第二章中有详细的解释)。对松子来说,这个思维逻辑就是:我做了鬼脸,父亲才会开心,而松子父亲看到鬼脸就笑的反应一直在强化松子做鬼脸的行为,以至于后来她遇到其他问题时,也条件反射的做出这个表情,妄图通过讨好来化解问题。即使后来父亲在她做鬼脸时冷脸让她严肃点,她意识到了鬼脸并不能让周围人发笑,但是这个反射模式短时间很难改变。
除了鬼脸,松子在童年时期还形成了其他的思维定势。松子总是扮演着活跃氛围的人,即使筋疲力尽、疲惫不堪;松子不敢违逆男性权威,总是习惯性的迎合讨好,并不敢进行反抗。总结下来即,只有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情,才能换取别人的爱。
松子青年的时候的经历就更加魔幻了,通过妥协来换取在男性权威旁“生存”的机会。
松子角度:只要有“爱”,我就可以活下去。
理性成人角度:请问爱在哪里?
很明显松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孩童时期,活跃氛围及男性权威依恋,她明明可以做好很多事情,工作生活能力都很强,但只要离开权威男性(伴侣)的认可,她就可以秒速退回生活最低需求。当然她的杯具也是多方面的,每当生活在好转道路上的时候,就会遇到不可回复的打击,但总体在于她过度依赖外界反馈,追求他人认可、避免他人愤怒,对自己爱的不够深。
我们总结几个要点。
1、认为自己是因为大量的付出而被爱的;
2、为追求他人认可/避免他人愤怒而做了大量努力;
3、依赖权威(父亲/伴侣)对自己的评价。
松子唯一一次反抗这种生活模式,却因为用力过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(杀人)。她奉献才能获得爱的思维定式总是带她走向不停奉献的原点,且早期人际模式又不停让她找到权威型依靠目标,然后重复顺从、奉献。在这个模式下只要她的依靠对象是不稳定的,她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稳定,唯一似乎可以稳定的理发店老板娘生活,因为先前的案底而被迫中段。(反正总有意外)
我们的理性思维告诉我们松子的生活是有转机的,她应该认同自己是值得被爱的,她没必要过分在意他人,她应该相信自己。这种“应该……”式语句,就像告诉高考考场上的考生不用紧张一样,但当思维模式一直被固化的时候,我们做不到理性的思考。(这也是个体很难依靠自身走出心理困境的原因)
何况没有人告诉松子爱应该怎样,她以为拿她泄欲的“太宰治”转世是爱她的,但他自杀了;拿她复仇的失意作家是爱她的,但私情败露时,他抛弃她了;她以为利用她赚钱的PT客是爱她的,但他认为她是一个满脸疲惫的中年妇女;她以为朴素的理发店小老板是真的爱她的,但他在她劳改期间早有了新的家庭;兜兜转转回到当年那个害她失去工作的小毛孩,他是爱他的,只是他也不懂爱是什么。而无条件爱松子的妹妹、女社长都让松子感到恐惧,她无法接受自己值得被爱的事实。
如果走出“老好人”困境
松子的故事当然只是个例,其中不乏影视为了突出效果而加入的夸张手段,真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和办法走出“老好人”困境。
书中提出用感觉(事件刺激后的直接感觉)-行为-想法(认知)的三角模型来应对“老好人”困境,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所提倡的。书中认为无论着手改变三个点中的哪一个,都可以产生实际效果。
首先,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。
大部分人在超额付出时,身体会发出抗拒的信号。比如开篇的小卡,在周五的酒局中困到眼皮打架,这是她已经不想继续此项活动的信号;松子遇到无法应对情况时做的鬼脸;很多人考试时候的肚子疼……很多时候,“老好人”宁愿放下自己身体的不适,优先帮别人解决问题,因为这可以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,或者对自己而言的道义优势地位。
其次,学习爱自己。
“老好人”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,倾尽自己爱的力量。但你需要明白,你有爱他人的权力,也意味着你有爱自己的权力,那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呢?只有确切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,才有更好的能力去帮助别人。古人云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先己后人并不全是自私,而且你需要相信,每个人都有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和义务。
第三,反击内心限制你的声音。
如前文所述,个体思维定势的形成是有一定契机的,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些想法产生的情境,然后跳出这个情境,以旁观者的身份,用当下的理智思维去重新看待当时的事情。这样之后,你可能会发现一直困扰你的事情,并不像当时想的那么严重。或者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你崇拜的人,他们在遇到这些情景时会怎么做,模仿他们的样子反击这些束缚你的条条框框。
最后,在应激情境中延迟反馈。
比如遇到他人的请求时,不要马上重复之前的套路,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对方,是否愿意帮助对方,如果帮助对方给你的快乐十分重要,那么快乐的答应他人的请求;如果你帮不到对方,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了。你不需要为别人奉献一切,有限度的“干预”他人的生活,对大家都是有益处的。
《可爱的诅咒》中有几种具体的行为操作方法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。你要时刻记得,人生在世,活的舒服是最重要的。
本期资料参考:
《可爱的孩子》 雅基·马森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
撰文 | Jan
参谋 | 曹杨
所学有限,若有疏漏,还请大家批评指正。
打赏博主
喜欢这篇文章吗
感谢你的支持吖🥰